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这是1953年发起经由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节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旨在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全力推进实现我国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同时,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了解麻风,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消除歧视和偏见,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麻风患者和治愈者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什么是麻风病及其在我国流行情况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二、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有哪些?
麻风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如耳大神经、尺神经、绕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如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病期长时皮肤多伴有感觉减退或丧失,病情逐渐发展后可以出现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溃疡等畸残。
主要临床表现是:
(1)皮肤出现不规则的斑点
麻风病是典型的皮肤损伤,具体表现为一个或者多个斑点组成,但是患者的皮肤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后期斑点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不规则斑点。
(2)感觉障碍
麻风病患者对皮肤被损害的界限是不清楚的,一般患者有时会感到皮肤不舒服或者难受的症状,有的严重,有的轻度,轻度的表现不是太明显,严重的病人会有神经粗大的表现。
(3)斑点出血现象
麻风病人的斑点到后期会有斑点出血的症状,但是对身体的运动影响不大,也少有人会引发畸形的表现。麻风病菌潜伏期较长,但也跟疾病治疗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如果治疗效果比较好,晚期麻风病毒的反应有可能会转成阴性。
(4)有的病人在皮损部位刮取组织液涂片或活检,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三、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95% 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发病的比例也很低,儿童及少数对麻风杆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感染、发病。麻风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组织,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进行传播:
直接接触传染: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患有麻风病毒的皮肤或者是黏膜皮肤接触所传染的,并且接触的密切程度跟麻风病的程度有很大关系。这是麻风病传播的最直接的方式。不过目前也有通过飞沫传播的现象,携带麻风病菌的患者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传染给健康人的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的身体组织。
间接接触传染: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人接触到麻风病人的一些物品经过一定的传播介质而受到感染,比如说最直接的是衣服、被褥、毛巾等,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居住空间多通风,保证光线的充足,也要避免手足的外伤,以免增加患病几率。据统计,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比较小。
四、出现什么样的症状怀疑患麻风病?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遇有以下10种不痛不痒甚至麻木不出汗,经常规范治疗不愈的皮肤症状或残疾者,应高度怀疑患有麻风病的可能。
△ 酒醉面容,眉毛脱落,面如虫爬
△耳垂面目肥大,眉毛脱落
△面积大不规则红斑斑块,感觉减退
△出现不痛不痒,久治不愈的结节者
△带有空白区的红斑、斑块者
△卫星样斑块皮疹者
△不痛不痒久治不愈的浅色斑白斑
△不痛不痒久治不退,有浸润增多倾向红斑
△爪形指,脱眉
△足底溃疡 长期不愈
五、麻风病的危害
麻风病发病后可致人皮肤溃烂甚至毁容致残、相关病症痛苦可持续数十年,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劳动力丧失。且由于社会对疾病的不了解,对麻风患者产生歧视和偏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麻风病流行和造成残疾,增加社会负担及对卫生资源的消耗。
六、麻风病的诊疗和预防
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病和其他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治疗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利福平(RFP)、氨苯砜(DDS)、氯法齐明(B663)等药物进行联合化疗。
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民政等部门也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救助等。当我们出现以下疑似麻风症状时,可以及时前往专业皮肤病医院或疾病预防机构进行咨询、检查和治疗:
1. 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病(三个月以上);
2. 皮肤闭汗或感觉异常,如麻木;
3. 眉毛稀疏脱落,酒醉样面容;
4. 面部或耳垂出现肿胀或结节肿块;
5. 水肿样红斑损伤、结节性红斑损害;
6. 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
7. 手、足发生反复无痛性伤口、溃疡或烧灼伤;
8. 闭眼不拢、口角歪斜、手掌指肌肉萎缩或出现爪型手、垂足。
目前虽然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麻风病,但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对其进行有效预防:
1.对重型患者实行隔离治疗。
2.在流行地区,普遍进行卡介苗接种,增加易感人群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
3.加强宣教工作,早发现,早防治。
4.加强营养,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适当参加劳动,并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
5.密切接触活动性麻风患者时佩戴口罩,接触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和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